三代地质人,浓浓地质情
2018-05-18 09:21 来源:中国矿业报社 编辑:矿材网

 从外公开始,我家就进入了地矿行业。再由父母到自己,三代人的传承,我深深感受到地矿事业的崇高。


 刚记事那时,外公就一直照顾我,陪我度过了许久时光。当时他已退休了,父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会教我读书认字,一本老旧的厚厚的商务印书馆新华辞典伴我度过了无数明媚的清晨。


 渐渐地等到我能自己坐公交车上学的时候,外公也不用再每天骑自行车送我了。因为不喜欢城市里面的生活,他回了老家。醉心于成长带来的新鲜与喜悦的我,并没有在意这些变化,只是笑呵呵的目送外公去了车站。


 外公不在身边了,母亲便每天中午回来给我做饭,我们俩简单吃完后,她便又匆匆出门返回到工作岗位上去。母亲是一个测量师,办公室里总是数不清的图纸,反复地计算、校对,常常晚上回家之后把饭做好,随便吃几口就出门了。有一次她要出差,正好我也放假,母亲只能把我带在身边,跟着一起跑野外。儿时的那次记忆,工地是一片无边无垠的荒地,测量人员背着沉重的仪器,不辞劳苦地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无论严寒酷暑,一心为了能得到精确全面的数据。当时的我只是跟着一路嬉笑跑闹,看到的是自然风光妙趣横生,而没有看到测量人的兢兢业业,默默付出。


 干这一行,出差是家常便饭。父亲和我们自然也是聚少离多,尽管有时会觉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沉下心来想想,个人的感情与地矿事业相比,实在是显得渺小极了。


 父亲喜欢摄影,我家的相册也攒了厚厚的好几本。相片里的孩子当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成长也总是在不经意间地改变着一个人。在相册中,也看到了父亲和工友们奋战于各个工点的历程,是他们为地矿事业的辉煌贡献了青春。


 昙花一现弹指间,人不奋斗枉少年。


 在学校的时候,我学习了地质工程专业。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都进行了广泛的学习。毕业之后,我也进入了水勘院的大家庭。作为一个地矿人,我在工作中逐渐地了解到了这个行业的艰苦,以及重大的意义,也再次感到身上的责任。


 工作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我和两个同事在一个小组一同出野外。我们的炊事员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同事,烧得一手好菜,让我们在艰苦贫乏的荒郊野岭中,身体和精神上也能得到充足饱满的给养。老陈平常也爱说些难忘的往事,下班归来,茶余饭后,时常一边嘬着酒,一边讲着当年地矿人是如何运用智慧与卓绝的毅力,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圆满完成任务的事。


 就在那一年外公去世了,直至卧于病榻之前,外公仍旧从事农活和帮助村里的人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克勤克俭的工作态度已经融进了地矿人的骨髓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地矿人的艰苦朴素精神在此彰显无疑。乡亲们对他也有积极广泛的赞誉,溘然长逝,无不扼腕叹息。


 工程结束,在家整理书橱的时候,无意间找了当年的穿针器,一幕幕清晰的画面倏忽间在脑海浮现,让我一眼就认出了它,这是我对外公最早的那段记忆了。外公是一个纯粹、高尚、有道德的地矿人,薪火相传,我要将这些精神沉淀于心底,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为地矿事业奉献终身的人。


 如今,我辗转于中国援助建设的亚非诸国的工地,工作条件和施工环境远远不能于国内相比。一同出来的同事也是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克服了物资匮乏,交流障碍,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勘察任务。经过了几个工程的历练,我充分理解了地矿行业的艰辛,工人们的不容易,他们为地矿事业的繁荣发展默默地添砖加瓦,值得赞扬。


 现在母亲也已经退休了,父亲负责安全管理。作为“地矿三代”,我非常感激现在的环境,我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前行的信念,继承和发扬先进技术和奋斗精神,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将江苏地矿事业的发展壮大作为自己的追求,大哉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上一篇:地球的内热

下一篇:92岁院士陈清如,干选煤之父:赋予时间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