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矿企业提升技术,摆脱产品同质化,苏非院专家有高招!
2019-05-05 10:22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中国中小非属矿企业多,一般认为自己不需要技术,或根本不重视技术研发,导致很多企业技术水平难以提升,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中小非金属矿企业怎提升技术水平?怎摆脱产品同质化,产品差异化,脱离低价竞争?矿材网专访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会长张明先生,张总是非金属矿专家,他为大家支高招!

苏非院是中国非金属矿行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非金属矿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平:今天有幸在广西见到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会长张明先生,张总是非金属矿专家,我们今天就非金属矿技术和国际交流等相关问题请教张总。

首先,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非金属矿行业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总承包(EPC)、装备研制与集成、高性能矿物材料加工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非矿行业知道苏非院,但并不深入,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苏非院。

张总: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在非矿行业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我们苏州非矿院在行业里应该是唯一的一个甲级设计研究院,具备几个甲级资质,其中包括非矿行业唯一的建材工艺设计甲级资质,还有土建甲级、总承包甲级、路桥甲级等,应该来说是非矿行业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一个设计研究院。国内唯一的非金属矿行业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依靠单位也是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属于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第一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外它还有一个联合国工发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捐建的中国非金属矿发展中心。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我这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我们院总共有三大板块业务,第一个板块是技术服务,包括非金属矿行业的实验研究、工程设计、总承包等;第二个板块是我们也开发一些非矿专用的装备;第三个板块是我们自己通过技术转化,形成了矿物材料生产基地。作为行业内知名的设计研究院,从50年代成立之后,我们院就一直在从事非金属矿行业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可以说国内行业稍微有一点知名度的企业的很多设计都是由我们来完成的。同时,我们跟国外合作也比较多,包括欧美、前苏联、东南亚等地区,应该说是中国非金属矿行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一个,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非金属矿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平:苏非院真是成绩斐然。


(二)

非矿行业产品一定要差异化,不差异化发展的话,大家都在恶性竞争,就造成了“你不好过,我也不好过”,整个行业一直保持在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是很难进步的。

刘平:中国中小非金属矿企业多,一般认为自己打个砂,磨个粉,不需要技术,或根本不重视技术研发,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总:这种现象应该说现在在非矿行业是普遍存在,但也不是完全如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现象基本上比较普遍,因为大家都很低端,这和我们整个行业的特点有一定的关联度。据2018年非矿协会统计,我们有8万个非矿采选企业,产值才不到6000亿。大家一算就知道,每个企业的产值是有限的。我以前也讲过,我们每个企业都在报每年的科技投入,一般都把自己报为4%。但是我在想,如果真正按照4%,或者我们不要说4%,如果2%的话,6000亿产值算下来就是120亿,这个投入对于整个非矿行业的技术进步会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

另外,我感觉无论是国家,还是国内的大型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包括高校,都没有在这方面过多的去投入研发资金。当然这些年里,我们国家从“八五”开始也在陆陆续续重视非矿行业的重大专项,“十一五”有过,“十二五”有过,“十三五”也有过。但是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力度,因为每个专项也就2000万元左右,投入不够肯定就影响成果的出现,大家都知道研发是要靠投入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缺少人,非矿行业普遍存在小散乱情况,这样的一个行业是很难留住高端人才的。我举个例子,我们院作为一个代表性的科研院所,从50年代到现在, 50年代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到我们院工作,从2000年以后基本上就很少有名校生了。连我们这样的都留不住人,你想想看企业还能留得住吗?那就更难了。这就是行业的特征。

如果没有资金又没有人才进入我们行业,你想想这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如何能提升,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行业要自己敢于投入,你不投入就没人进来,很现实是吧?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人才,要留住人才。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我估计现在这种技术落后的现象还很难改变,还会保持。 


刘平:非金属矿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您认为为什么会这样?

张总:对此我是这样判断的,首先是因为非矿行业有时候过分注重资源的重要性,就是强调资源,把它的地位放得很高,对资源的获取和评价比较重视;其次是现在的市场本身是巨大的,我们很多企业就是不重视

第一,他只认为客户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他不管这个产品对不对路,他是跟着市场跑,但是市场上有很多产品都是没有的,有的是统一的,有的是有差异的,他不管,反正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他没有把自己的产品进行细分化。所以往往出现国外的一个产品种类可能有上百个品种,而我们国内可能也就是二三十种,这是很糟糕的。我们没有系统地针对客户需求来细分我们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

第二,我们国内企业不太重视技术开发,他认为通过到别的企业挖角就把技术产品全开发了,可能花100万才能买一个技术,他花20万挖一个人过来就全解决了。而这样的人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了一圈,技术和产品基本上都是他复制的,这些企业的技术肯定是雷同的,它不可能做到提升和创新。 

第三,我们现在的科研院所包括高校的产品到市场,老是隔着一层障碍很难去打破。一方面,我们科研院所是闷着脑袋在做好像自认为是有市场的东西;另一方面,这个产品你做出来,企业不买账。怎么去解决和协调?如果把这些问题能够解决掉,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差异化绝对会体现出来。因为非矿行业产品一定要差异化,不差异化发展的话,大家都在恶性竞争,就造成了“你不好过,我也不好过”,整个行业一直保持在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是很难进步的。 


三)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走出国门国际化,先要把内功练好,本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要尊重和了解国际上的一些运行规则,要尊重国际法。

刘平:张总您是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和中国建材联合会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您认为我们中国非金属矿怎样才能提升技术水平?有哪些对策?

张总:这么多年非金属矿行业里很难出现国家大奖,这就反映了我们这个行业的科技水平。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我认为是我们的研发水平没有达到国家级的地步;第二个我们行业在整个国家行业、经济总量里面的地位比较低有关系; 第三个非金属矿在一些材料上提供支撑并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外面没有人知道,造成在我们国家科研评奖系统里地位很低,认知度不高。

我个人认为如何来提高整个非矿行业的技术水平,还是靠我们非矿行业的人,不要去指望别人来帮你,一定要靠自己。那自己怎么做?我们自己把这个行业做得健康一点,有实力一点,那么显示度就有了,显示度有了以后国家就会重视,企业也会有钱投入,有了投入就会吸引人才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说这几方面的因素都解决了,就会良性循环。

同时我们的科研系统也要好好改换思路,不要关起门来就发表文章,能不能加强与企业的结合是非常关键的。刚才我讲我们院也有一个这样的平台,当时国家成立国家工程深加工中心的时候也有这个目的,它是开放式的,但是从我们现在看来不能叫百分之百成功,就是说我们国家工程深加工中心的造血能力没有培育起来,我们技术开发出来了,但是技术转让渠道不是很畅通。我们开发出来但是转让不出去,或者转让了一家企业,别的企业全模仿了。我们的积极性就受到伤害,中国的知识产权在非矿行业尤其待补,不能很简单去复制就行了。所以如果没有解决非矿研发的动力问题、积极性问题和保障问题,那就很难去做了。我认为提升整个非矿行业的技术是系统工程,要系统去运作去考虑,当然国家重视是最重要的。


刘平:中国非金属矿行业扩展视野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以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中国非金属矿行业如何走出国门国际化?

张总:我是这样看待的,目前来说尤其近几年,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但是走的不太好。一个是国家在鼓励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走出去,可能是靠一带一路或援助工程的背景下走出去的,可能不完全是主动性,这是其中走的不太好的原因。

第二个他们走出去的重点是控制资源,并没有说把矿加工变成产品,去培育知名的国际非金属矿企业,企业没有从这个角度上去考虑,所以仅仅是走出去看看,更多的是围绕资源做文章。我们鼓励非矿企业不光是走出国门,我认为应该做到整个公司的国际化运行。我们国内很多公司国际化做得不太好,因为大家都没有去尊重一些国际上的规则,所以原来我们也有一些合资企业,但是做到最后都是不欢而散。

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太唯利或者叫暂时性的去获利,眼光没有放远。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走出国门国际化,先把内功练好,本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要尊重和了解国际上的一些运行规则,要尊重国际法,其实我认为走出去很容易。关键是企业没有能力走出去,或者内功不具备这个条件,还不如在家把功夫练好,同时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去做一些详细的分析了解。这些都可以跟人家去学习,去通过合作的方式好好学习,尊重对方。不要仅看眼前利益,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我认为没有太大问题,而且很有前途国际化。

刘平:非常感谢张总的真知酌见,值得我们非金属矿企业好好学习。感谢张总!

张总:谢谢! 

上一篇:《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印发:提出四条具体举措

下一篇:专访2:中国非矿企业已进入减量发展阶段!行业大洗牌如何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