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转企后怎么走?成功又领先的永业行模式可借鉴!
2019-01-28 09:23 来源: 编辑:矿材网

永业行总裁潘世炳先生


传统地勘单位现在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除少部分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外,大部分都将转企走向市场,面临生存发展问题,地勘单位转企以后怎么走?是否有现成的好模式为传统地勘单位借鉴?湖北永业行脱胎于土地评估事业单位,从服务起家,成功转企发展成为年营收3亿的中国领先大型综合性咨询评估机构,永业行的成功模式对传统地勘单位转企非常有借鉴参考意义。矿材网专访湖北永业行总裁潘世炳先生,请潘总为我们揭秘永业行如何成功转型,并发展成为行业领先大企业的秘诀!


看点

永业行的矩阵和阿米巴模式可为传统地勘单位转企提供借鉴



刘平:大家好!今天有幸在武汉见到湖北永业行潘世炳总裁。潘总是咨询行业行家,今天就企业转型和咨询服务行业相关问题请教潘总。首先,永业行是中国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咨询评估机构,请您介绍一下2018年永业行的营收情况。

潘总: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交流这些方面问题。永业行是一个综合性的咨询评估机构,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从评估开始,慢慢不断发展评估咨询业务,其中矿产是很重要的环节。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业务不断地在调整,不断地在改革,也不断在创新。目前整个业务类型上分几个板块,其中一个就是地质矿产板块,也有投资咨询板块、价值评估板块(包括土地、房地产、资产、矿业权等评估)以及环境板块等。这些板块业务结构,目前我们数据还没完全出来,大致可以知道3个多亿吧。应该说在结构里面,大概有四分之一是地矿相关业务,总体来说比去年有所增长。在目前经济大势下,我认为应该还是比较难得的。


刘平:中国大概有100万地勘队伍,包括地质、冶、建材、化工及核工业等,现在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少部分转为公益性地勘事业单位,大部分转企。地勘单位转企以后怎么走非常重要,永业行的业务模式为传统地勘单位转企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请您介绍一下永业行的架构和业务模式。

潘总:永业行也跟大家一样,是从事业单位改制的,只是我们不是地勘,而是土地评估机构。我们是1993年成立的湖北省地产评估中心,2000年改制,从一个事业单位改成民营的评估咨询机构,但是过程可能跟地勘单位一样,也出现了生存发展的问题。我们从土地评估开始,慢慢延伸到房产评估、资产评估、矿产评估,然后搞咨询服务,延伸服务项目。现在整个结构来讲,我们有4大板块,300多个细分市场,细分市场这一块还在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目前整个框架是这样的,我们对外是一个永业行集团,但对内实际上有十几家公司,其中有湖北地矿评估咨询公司,还有永业行评估咨询公司。我们的资质也比较多,有甲级地灾评估、甲级固体矿产勘查资质等。实际上我们是一个集团公司运作模式,我们有地矿事业部,既做地质矿产评估,也做矿产规划、地灾评估,包括固体勘查这块都在做,同时我们其他的分部也做相关业务。在这当中,我们以地矿事业部为龙头、为核心,然后开展相关业务,还有其他一些部门,包括房产事业部、国土事业部、环境事业部的相关业务,几条线延伸下去,实际上是一个矩阵结构,就是我们部门跟分部合作,然后分别加强管理。所以这里面结构跟其他的企业可能不一样,我们过去从一般的部门到事业部,现在到矩阵结构,目前基本上是按矩阵几个方面发展。其中业务模式这一块,我们的模式有点像阿米巴模式,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公司,独立公司独立注册和经营。

但问题是们的管理模式是按照事业部的模式,一个地矿事业部实际上用了好几个公司资质,比如说地矿公司有矿产评估资质,永业行评估公司是甲级地质灾害评估资质,然后和其他资质来共用。其他的公司部门也可以用这个资质,但是管理模式不一样。考核方式,一方面按照经营管理模式中分事业部的模式,另一方面是从企业法律角度讲,各公司要按照独立报账模式。我们是接近阿米巴模式,但是不完全一样,可能还没有它做得那么细,但是机制比较灵活,所以有时候我一个部门可能用两个公司资质,另外一个资质可能两或三个部门使用,这既是一个矩阵型的,又是一个阿米巴型的模式,我们用着效果不错。

刘平:既保留了传统单位资源集中的优势,机制又非常灵活,这是我们传统地勘单位必须要学习的。


看点

永业行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刘平:永业行脱胎于湖北国土评估事业单位,最后逐步发展为中国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咨询评估机构。永业行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请您讲讲这个过程。

潘总:前面我也讲了,我们过去实际上也有压力。我们刚刚突破之后,湖北省的土地评估机构是条块分割的,我们机构实际上没有地盘,地方的评估实际上被当地垄断了,我们就做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利润比较低,也很麻烦,很辛苦。就在这样慢慢做的过程当中,按照国家政策开始土地改制,慢慢开始走市场。当时的初级阶段,垄断还是比较多,比如武汉市或者湖北其他各个地方,它垄断土地评估、房产评估,你有资质不能用。改制五六年之后,开始慢慢放开,因为我们长期在一线市场搞服务,我们没地盘,就靠服务,所以一旦放开之后,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在很多地方的业务开始不断延伸。比如说早期在地方搞项目的时候,主城区进不了,我们就进开发区;大城市进不了,我们就进小城市。后来我们有种说法叫这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所以现在我们在大城市也有很多业务了,市场放开之后我们优势比较明显。

但是在这过程中有几点实际上很关键。第一点是创新问题,创新始终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第一个创新在业务范围方面。过去我们只有一个土地评估业务,大概五六个分类,包括出让底价、司法仲裁等。后来,慢慢又有了房产评估、资产评估……从评估开始慢慢发展,不断延伸,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体上有4大板块,300多个细分市场。基本上,很多细分市场我们都排在比较前面。比方说,矿产里面除了矿产规划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延伸;土地里面除了土地用途之外,还有很多细分的小规划。这些细分市场占的比例很大,发展很快,这是一个创新。第二个创新在区域里面。过去我们只在湖北省武汉市,后来扩展到湖北省各县市,再后来慢慢到全国各地,目前在全国12个省区有分支机构。湖北省现在基本每个地方都有分支机构。所以区域范围覆盖很不错,包括我们在省外有的地方做得也不错,市场做得相当好。第三个创新是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我们不断创新,可以说像我们这样创新的不多,我们的制度每年都改一次。比如说永业行财务管理办法,每年都在改。比如说管理体系,包括我们的手段,从早期的OA系统,改成PMS系统,最后变成ERP系统。据了解,我们在行业里是第一个使用ERP系统的。ERP系统就像一个工业设计体系,把所有打通的一个体系。我们花了200多万搞这个系统,应该说效果非常好,比如手机可以审批,出门不受影响,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看。目前我们的数据资料正在完善,系统完善以后,它的很多功能很全,就像我打开手机一看,这个月经营状况怎么样,各部门经营状况怎么样,排名怎么样,每个人怎么样,清清楚楚,很及时,很方便。当然,我们后面可能还会再不断创新第四个创新很关键,就是结构创新。可以这么讲,我们的结构是不断调整的从一个公司就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慢慢不断地从部门到事业部,到区域分布,到总部,到矩阵结构模式,包括托管统筹方式,就是各种方式来调整。部门改革里面也在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说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等。其中,地矿部就是这种典型方式,早期的时候是一个部门,后来分出一个地矿服务中心,两块专门搞服务,后来又变成一个大的地矿部。地矿部后来又一分为二,二分为三,又三合为一,就这样不断变化。所以地矿部一直保持着活力,大家状态很不错。

同时我们在创新中很关键的是不流于形式,我们对专利、版权和高科技成果很关注。所以我们有很多成果,也申请了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2017年,我们旗下有两家公司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永业行评估公司,它有甲级地勘资格,据我了解这是行业里面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有很多,像科技创新领跑企业,服务业百强等等。我们每年的论文成果也很多,去年一年大概发表论文40多篇,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我们对研发很关注,应该说也是我们经营方式不断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事招聘问题也是这样,我们早期对专业没太大的要求,学历只要专科以上就OK了,后来慢慢不断发展,要求专业对口,要求本科学历,目前我们要双一流学历,一本学历以后可能省级分部要本科以上学历。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千多人里面有博士、硕士300多人,其中海外留学生30多人,都是名牌大学生。现在我们的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所以很多创新就很容易。不像某些公司的员工学位学历本身不高,他做事很难,想改革创新做不了,我们想弄些新东西出来就很容易,都能弄到位。比如我们地矿部的员工,对价监等相关业务很快就能上手,而且很快能在这个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

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也很关注。永业行党委是全国行业里第一个党委,2009年成立,今年十年时间了,国家当时还没有强调,我们是自己要搞党委。实际上目前我们党委基本上每年都是省市区先进党组织,而且党委的党建工作对我们发展很重要。第二个是我们对文化工作很关注。我们每年的文体活动很多,包括对外的交流也很多,我们经常在行业协会打比赛。同时我们对社会公益活动也很关注。每年我们都会进行社会捐赠,包括我自己也对口支援一个西藏学生,每年给他支持帮扶。到目前为止,包括地震捐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支持贫困地区等等在内,加起来大概超过200万元。在行业内很少有人这么干,也没有任何人提要求,我们永业行自发地去干这些事情,所以社会影响很不错,对我们的口碑也很好。另外社会对我们也很认可,包括我本人是三届省政协委员,也是省政府参事,参事在湖北省只有六十几个人,应该还算是得到了认可。实际上2018年,我的很大精力和60%时间都在外面调研开会,包括政府的一些活动,我觉得很有帮助。我们也是通过社会服务工作,一是提升了行业形象,二是也把政府的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文件和精神传递给企业,就相当于纽带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刘平:永业行走来不容易,背后每一步都在创新。


看点

中国咨询评估行业未来前景如何?传统地勘单位和永业行有哪些合作机遇?



刘平:您认为未来中国咨询评估行业前景如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潘总:我一直觉得中国服务业是个很大的机会。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长期外贸顺差比较多,但实际上服务业长期是逆差,而且逆差很大。今天我看到一个报道的数据,当然可能不一定很准确,就是去年1~10月份,我们的外贸顺差是1.7万亿,但服务业逆差是5000多亿,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楚,反正占的比例很大,而且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中国服务业实际上与实业是不匹配的,它的发展是畸形的,实业很发达,但服务业很落后,所以实业出口很多,服务业进口很多,所以从宏观上讲,这是很大的机会。第二,实际上目前就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来讲,一是层次不高,二是档次不够,包括总量也不够,所以对我们都是机会。第三,我们感觉目前做的很多工作有很多社会需求,但目前有很多新业务出来以后,不断研发,但还是跟不上,也就是说空间很大。大家好像都在说这个行业没事干,实际上一方面是有的人没事干,但我觉得更多是有事没人干。所以,我一直在跟员工反复强调,永业行任何时候不要担心没事干,我只担心你干不干得了。

确实如此,我觉得服务业空间很大,包括我们咨询服务业,目前国内大的咨询公司严格来讲也不多,像永业行这样能过千人的咨询公司,特别是民营的不是很多。国外服务行业有很多做得很大的公司,做咨询服务也好,做企业服务也好,做宏观战略也好,它有很多企业。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的短板,对我们是商机,中国的服务业空间会很大。就我们自己来讲,目前我们在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也不断调整,我想定位为一个资源环境咨询服务机构。目前我们一千人的规模,大家可能认为已经很大了,但我认为远远不够,如果按我们目前技术目标来推进,三千、五千乃至一万人都不在话下,我觉得空间很大。但这里面需要几个方面,一个宏观政策的稳定问题,一个对民营企业的政策问题,一个对行业规范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员工内部管理问题。我相信目标能够实现,因为严格来讲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服务业发展很快,今后很可能时间不太长就会超过美国。以第一大经济体的体量,如果你的高端咨询服务业不发达的话,这是不匹配的,你没法支撑。所以这对我们是商机,但也是个挑战,我们有责任、有使命把它做好,我相信能做好。


刘平:传统地勘单位和永业行未来有哪些合作机遇?

潘总:我觉得机会很多。传统地勘业单位有很多优势,包括很多地质资料,它的很多人员素质也都不错,它的一些积淀很多,包括政府的信任度很高,应该有很多的资源。但另外它也有它的弱势。第一弱势就是长期的事业单位体制,可能束缚了人的活力。第二在一个环境里面时间长了以后,人的闯劲、冲劲可能会欠缺一点。第三我觉得在创新方面,对很多新东西、新手段、新工具,可能用了也会用,但是不像民间机构或社会机构用得那么多,比如说很多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手段,是不是用得很多,我觉得可能还是会有差距。

那我们这里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第一是市场信息很广,我们的范围很大,而且我们对高科技手段用得很多,我们也敢使用。所以,我觉得把它的传统积淀包括传统技术优势,和我们的市场优势、管理优势及高新技术手段的创新优势结合在一起的话,空间会很大。而且我们除了湖北省之外,在外地也有布点,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并购也好,重组也好,股权持有也好,或者合作方式也好,应该方式很多,这块我们正在探讨之中。比如说2019年有个方案或者计划,一个公司有条件,我们跟它合作;或再进一步,我持你的股份,你也可以考虑持我的股份;再一个是我对你并购,我来控股,甚至直接卖给我,或者我们再用其他什么方式。所以说方式很多,都是合作机会,我相信整合以后会有很大的机会。

当然还一个问题是下一步面临着地勘机构改革的问题。我看到有个报道说,2020年,很多事业单位会改革或者走向市场,这跟我们早期一样,走向市场就要面临竞争,竞争会很激烈,会很残酷。这里面肯定会有脱颖而出的,但可能更多的会后退,甚至会被市场淘汰;当然讨论当中,人可能也是个问题,人有的也会脱颖而出,有的会被淘汰,这将会是一个洗牌的过程。但凡每次洗牌过程,都是产生大公司的机会,所以此时我们希望能把握住形势,能有所作为,也希望跟大家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得更好。

刘平:今天非常感谢潘总为我们传统地勘行业讲了永业行的先进模式,也给我们讲了传统地勘单位可以与永业行合作的很多方式。我觉得传统地勘单位一方面要学习永业行的模式,同时也可以发挥原来传统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来与永业行合作,进一步把传统地勘单位的转型做好,把原有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被市场淘汰。

潘总:说实话,地勘单位具有很好的条件,包括技术比较好,人员素质很高。我相信只要大家在市场里面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的话,迎接挑战,而不是怕挑战,我想机会肯定大于挑战。

刘平:今天非常感谢潘总给我们讲了这么多。谢谢!

上一篇:陕北煤矿的资本江湖

下一篇:陶瓷业下滑两位数?原料供应商怎供货?广东陶瓷协会会长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