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青:痴情守护木化石
2018-12-12 09:49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山西省长子县东南部有一个叫仙翁山的地方,因相传为张果老得道成仙之地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在当地风调雨顺,山清水秀;名在方圆25平方千米的山脊山凹上,出露着324处2.5亿年前形成的硅化木,使这片灵秀的土地更加神秘。


 地灵之处必有人杰。在这里,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辛勤耕耘着,也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化石保护者在倾情奉献着,刘岩青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与山石有缘


 刘岩青,长治市仙翁山木化石研发管理处主任,名字中有山有石,性格里如山沉稳,如石坚韧。


工作中的刘岩青


 参加工作后,他听说长子县南陈乡一带发现了一种上亿年前的树变成了化石。怀着好奇心,他登上了仙翁山,但看到的是漫山遍野散落的化石碎块,甚至他还听说当地农民把碎化石搬到村里垒墙砌院。这种无人看管、想拿就拿的现状让他十分痛心。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年,长治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木化石管理机构,准备从长子县选配负责人。作为一名资格相对较老的乡镇书记,在组织上征求其意见时,刘岩青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党政机关到陌生领域,从公务员变成了事业身份,领导、同事都不看好,家人更是不理解。就是在这样不被理解的氛围中,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化石保护之旅。


向困难攻坚


 万事开头难。刚刚接手化石保护工作的刘岩青面对无经费、无人员窘境,再加上化石都散落在2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势复杂地带,分布广而散,盗挖活动十分猖獗,面对原先统计的324处化石已丢失了190余处,损失率达60%的现实,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在长子县委四套班子会上做了详细陈述,并沉重呼吁:决不能再让化石任意流失!决不能对不起上苍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决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千古遗憾!


 为了发动群众,形成保护氛围,他深入化石所在村庄,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做工作,并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木化石既是国家资源,也是大家共同的宝贝,守住它们就是守住了财富。同时,他还逐村逐户宣传县政府关于加强木化石保护的决定,告知群众举报新出露化石线索有奖,举报私自盗挖和买卖化石有奖。


 在群众的热心参与下,他们陆续新发现出露化石23处;主动为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先后侦破4起7人盗挖化石事件,有力地震慑了非法盗挖化石行为。


 实现抢救性保护,资是最大“瓶颈”。为了解决保护资金难题,他跟相关部门多次沟通,争取了十几个保护项目,同时还向矿企业求助,争取到捐助款600多万元。就这样,大到几百万元,小则几万元,大钱办大事,小钱不浪费,四方筹措,八方求援,累计争取投资3000万元,先后建设了85处钢架结构玻璃保护罩,使每处化石都得到原生态保护。同时,他还把化石同当地地形地貌协调融合,形成了一个个景观小品,改造提升了3000米保护区主干道,新建了10千米科考步道,设立了保护区特色标志门,治理了5000平方米的地质灾害护坡,新建了小型地质科普广场,配备了化石集中区电子监控系统,组建了20人的专业看护队伍,一个完整的化石保护体系呼之欲出。


 为了方便保护区的管理,他说服了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年列入财政预算40多万元,租赁处于核心保护区的农民耕地300亩,每年投入资金进行绿化美化,累计绿化荒山3000多亩,栽植各种树木5万多株,既避免了农事活动对化石的破坏,又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站在山头回望,罩顶闪耀,彩路回环,山花烂漫,满目葱郁,一派生机盎然。


刘岩青巡视木化石保护区


 为了科学地保护化石,他多次上北京下南京,邀请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博物馆等院所的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对长子木化石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解读。通过学习,他也从中学到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管护经验。


为信念拼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近10年的努力,如今的长子木化石得到了完善的保护,群落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专家考察后说:长子木化石的原生态保护是全国最好的保护地之一。


 2014年,长子木化石保护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2018年,“产地保护规划”通过了国家评审,纳入了依法保护的轨道。化石保住了,环境变美了,外地人来长子旅游首先要上仙翁山观赏化石,每年游览人数达10万余人次。路修宽了,老百姓免费吃上了自来水,养起了土鸡,卖上了农副产品,开起了“农家乐”。当地百姓高兴地说:“咱们的宝贝多亏刘岩青等一批人的费心看护,使咱老百姓有了活干,有了钱赚。”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木化石利用价值的凸显,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木化石保护纳入了全县“文旅兴县”的重点推进项目。同时,该县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在2年~3年时间内,把产地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科研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长子木化石保护区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其中倾注了他的无数心血和汗水。他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既是设计者,又是劳动者。他的足迹踏遍25平方千米保护区的沟沟壑壑,对每一个化石保护点都了如指掌。长时间的山地活动,导致他的体重从当初的150斤降到130斤,双腿关节肿痛,体能严重透支,但职业本能使他坐不下来,深入骨髓的责任感使他几天不见化石就心里难受。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行走在仙翁山上,痴情地与木化石相依相伴……

上一篇:文学丨土地与土地庙

下一篇:李四光父、女、婿 “一门三院士”成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