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11-23 09:41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岸带作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实现东部地区率先优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带,是促进陆海统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我国海岸带涉及11个省(市、区)的54个地级以上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包括陆域面积42.7万平方公里和水深50米以内的海域面积61.1万平方公里。海岸带地区集中了全国30%的大中城市、近20%的人口和35%的GDP总量。海岸带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地带”。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海岸带地区作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显示了海岸带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济经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显,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活动断裂、湿地退化、地下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海底滑坡、浅层气、海岸侵蚀淤积等问题层出不穷;海平面变化和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气候事件,也对海岸带安全构成了威胁。经过近20年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程度不断提升,地质调查成果为海岸带管理和地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服务。


 进入新时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树立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针对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顺势而为、转变思想,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精心部署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牵头负责,旨在解决对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支撑海岸带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服务海岸带城市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这一工程于2016年正式实施,主要目标任务包括:开展辽东湾、渤海湾、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建设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和资源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多方联动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机制,探索适应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构建陆海交互带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完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和标准等。


 两年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在成果服务、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支撑服务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和陆海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2018年)》《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2018年)》。调查成果表明:我国海岸带拥有滨海湿地面积5.44万平方公里,绿色优质土地3.35亿亩,其中绿色富硒土地4247万亩,绿色渔场41万平方公里、地热资源可开采量折合标准4.2亿吨/年、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134处;区内90%的陆域适宜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较好,局部存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岸侵蚀淤积、风暴潮等重大地质问题,其中,3个城市和2座核电站地质安全条件差,7座港口地质适宜性差,9.5%的沿海高铁线路受活动断裂和地面沉降威胁,3座跨海桥隧位于地壳不稳定区。


 ——服务沿海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布局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编制完成了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及海南11个沿海省(区、市)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从海岸带多门类自然资源、多圈层地质环境、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地学建议等方面全面反映了海岸带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海洋资源、地质环境、水土环境、海洋环境等资源环境条件,为海岸带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开发、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技术依据。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精准服务于海岸带城市、重大工程及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通过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海域地应力观测、活动断裂调查及陆海联合的地壳稳定性评价,优化并提出了三大海峡重大工程选址或选线建议及其相应措施,编制了《三大海峡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专报,为三大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围绕唐山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浙江舟山新区等重要沿海开发区需求,查明了沿海开发区面临的地面沉降、海底滑坡、浅层气、侵蚀淤积、活动断裂等重大地质问题,形成了一批专题调查报告和应用报告。多方位服务沿海临港经济区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晚更新世以来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演替过程及其对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的响应,提出了三角洲湿地水生演替模式,建立了滨海湿地水文地质预测模型,揭示了营养元素在湿地不同层圈中的循环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驱动因子对滨海湿地服务功能的影响效应,有效服务了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四是通过综合技术方法调查,圈定山东半岛莱州浅滩和成山头海砂潜力区面积4193平方公里,评价潜在资源量为905亿立方米。探明珠江口伶仃洋海砂埋藏深度2米~33米,估算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其中埋藏砂体上覆盖层小于10米、砂体厚度大于20米的砂层分布广泛,资源储量约113亿立方米。五是通过系统资料整理和补充调查,编制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图集反映了大湾区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在资源环境领域所具备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城市和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科学发展建议,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六是着力解决海岸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夯实地质调查工作基础。通过航空遥感和物探等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构建了全国海岸带基础地质构造格架。综合利用航空物探、重力、三维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莱州湾等重点地区跨海断裂展布进行了陆海统筹编图,搭建了滦河平原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等,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支撑。


 ——充分发挥中央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领作用,构建中央和地方的协调联动机制,在需求迫切、有资金配套的省市优先安排大比例尺调查和专题性调查工作。以辽宁大连市、福建宁德市、广西北海市为试点,推进央地协调联动机制,探索新时代海岸带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政府需求。


 ——有针对性开展海岸带关键调查技术方法攻关与监测仪器装备研发。在潮间带地区率先利用KGR抗干扰直流电法和CSAMT、AMT、MT等大地电磁方法组合、高精度时间域航空电磁法、无人机高精度滩涂地形测量、激光雷达、无人艇测量等新技术方法,取得突破性成效;成功研发海陆两栖测量平台、浮标式海底地应力测量系统、Argus海岸动态数字影像汉化监测系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快速测量系统(VET)、海床基多点原位探测系统等,提高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监测预警能力。初步编制了滩浅海地区综合物探技术方法指南、围海造陆区陆海统筹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滨海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规范、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规范、海域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方法指南、海底滑坡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海岸带航空物探和遥感测量技术要求等。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引领,沿海十一省(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地勘单位参加的海岸带地质调查组织体系。参与海岸带地质调查的地调局直属单位达到10个,省级地勘单位达到30多个,国内外科研机构10多家。各地质调查队伍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相互支撑,取长补短,通过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科技创新、政策优化,使海岸带地质调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海岸带资源环境基础数据更加科学、系统和权威,海岸带资源环境监测网和预警系统更加完善,资料共享更加顺畅。取得的系列成果将更加精准服务于海岸带城市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


 ——在深入分析海岸带重大需求与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重点。一是开展陆海统筹基础性地质填图,主要任务是查明海岸带重点河口、海湾陆海联合的地形地貌、浅部地层结构、海洋水动力环境、海滩和海岸线资源及变化特征等。二是开展沿海重点城市综合地质调查,构建可视化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城市土地利用和地下空间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三是开展海岸带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地质安全调查评价,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影响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的重大地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和工程优化布局建议。四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区的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查明滨海湿地、河口海湾、海岛、海洋牧场等重要生态建设与保护修复区的地质环境形成演化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划建议和地质解决方案。五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自然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开展不同尺度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服务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基础资料。六是建设“星空地海”一体化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监测预警示范网络和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七是强化技术方法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上一篇:陕西公布今年地勘行业职称申报条件,相较前两年作出不少改革

下一篇:发改委: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19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