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对矿业将有那些影响?
2018-06-22 10:35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生态环境部在日前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要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可以说,这次出台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与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即2013年提出的“大气十条”,是一脉相承的,是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新的三年行动部署和安排,既保持了工作连续性,充分借鉴和采取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又增强了治污措施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顶层设计动真格


 当前,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党的十九大提出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近14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今年2月召开的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已经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出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推动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整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开展区域应急联动。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也再次强调,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


 如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防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四个四”,即突出四个重点、优化四大结构、强化四项支撑、实现四个明显。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时段是秋冬季,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等领域。优化“四大结构”,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四项支撑”,就是要强化环保执法督察、区域联防联控、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实现“四个明显”,就是要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防治重点区域去煤迫切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明确表示,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难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积累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经济总量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还没有脱钩,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处于高位,以及大量裸露地面存在的用地结构,都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构成了重大挑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防治的重点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将“珠三角地区”换成了“汾渭平原”。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的五年,珠三角地区大气防治措施和成绩已经得到认可,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也因此成为新的重点防控区域。


 有分析认为,工业、散煤、柴油货车和扬尘四大污染源是当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而汾渭平原的被纳入,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结构仍旧以煤炭为主。


 对此,赵英民表示,汾渭平原仅次于京津冀区域,是我国PM2.5浓度第二高的区域,同时它又是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煤炭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太高,接近90%,较全国60%的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这个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规模偏小、装备水平低,大量燃用散煤,而且一些钢铁、焦化企业还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亟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此次计划中提出,要着力优化四个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治理,加快企业达标排放,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加快燃煤锅炉整治,推动新能源发展利用。三是优化运输结构,按照“车、油、路”三大要素三个领域齐发力来解决机动车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全面提升燃油品质。四是优化用地结构,主要是增加绿地面积,开展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扬尘综合整治,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对于“散乱污”企业,要按照关停取缔、整改提升、搬迁入园实施分类处置;对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煤改气”要突出重点,“以气定改”,先立后破,确保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两个民生保障。同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企业责任。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生态环境部就会同有关部门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散煤治理。


 而在未来3年内,《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再次把有效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作为重要的措施加以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之前,要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在天然气供给方面,强调要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天然气供应量,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在天然气使用方面,强调“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新增天然气的气量要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点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实现“增气减煤”。


臭氧污染引起高度关注


 赵英民还表示,过去几年在PM2.5浓度持续下降的同时,臭氧浓度在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已经引起环保部门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臭氧同比上升8%,而且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目前出现了连片式、区域式污染,主要集中在辽宁中南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武汉城市群、陕西关中地区,以及成渝、珠三角区域。


 臭氧生成的诱发性因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因此,《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排放氮氧化物的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机动车船等,从源头调整优化结构,到末端治理提标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任务要求。对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要求实施泄露检测修复、原料替代等专项整治措施。对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重点产品,要求制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


 针对当前环保督察中的“一刀切”现象,赵英民特别强调,的确存在个别地方平时不重视环保,督察来了“一刀切”的问题。生态环境部专门提出,各地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企业落实治理主体责任要放在平时,而不是检查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先停后整改,导致由于个别违法企业而殃及池鱼的现象出现。

上一篇:陕西: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下一篇:山东沂水泉庄镇开展石英砂加工企业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