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18-01-18 09:28 来源: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其成因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学说。

5.jpg

  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微生物经过漫长演化形成的。这种理论认为石油形成时间非常漫长,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重复的,所以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部本身的碳元素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多种物理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生物无关。这一观点认为在地壳内,石油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形成,是可再生资源。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两种理论各自的依据。


  有机成因理论认为,石油是由有机质生成的。这些有机质主要来自于远古时期的四种生物: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这些生物死后,它们尸体的一部分会被氧化、分解、破坏,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泥沙等沉积物中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沉积物越埋越深,在埋藏过程中历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和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Kerogen)。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干酪根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最初形态的原石油。接着,这些原石油从生成的岩石中“溜出来”,经过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最终在适当的环境下大量聚集,形成油藏,进而被人类所发现、开采和利用。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被认为是无机生油理论的提出者。目前影响较大的无机生油理论有两个: Gold的地慢脱气理论和费—托地质合成理论。无机生油理论在我国的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景廉、李庆忠和杜乐天等均为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张景廉2001年撰写的《论石油的无机成因》一书,宣告了油气有机成因学说的终结。李庆忠院士对有机生油理论提出了22点质疑。这些质疑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例方面的。杜乐天教授是最早倡导地球排气作用的学者,他认为地壳气圈蕴藏着可供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天然气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杜乐天教授提出的地球排氢、排烃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很多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石油是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的混合物,成分非常复杂,其形成过程和机理必定也非常复杂。石油成因的有机、无机争论已经进行了100多年,尽管石油有机成因论在当今油气地质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学者们对石油无机成因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目前,已经有专家学者赞同天然气是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物质共同结合的产物。那么,石油会不会也是有机和无机共同作用产物的混合体呢?在石油来源的探索之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来面对所掌握的证据,正视理论所面对的问题,相信石油的来源之谜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水落石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上一篇:河北青龙发现1.6亿年前带羽毛恐龙

下一篇:科学家确认迄今已知最大规模的深海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