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行业梦回40年前黄金时代?我嗅到奇怪的味道!
2019-06-05 09:25 来源:讲道理的地动翼 编辑:矿材网

来源 | 讲道理的地动翼

作者 | 张恒


在当前地勘投入已经连续6年大幅下滑,缩水达2/3的情形下(参见:地勘单位绝境中求生丨评自然资源部2018全国地勘成果通报),重提黄时代,似乎有些搞笑。然而,国际局势的发展,着实让我嗅到了一点味道。


地勘单位绝境中求生

评自然资源部2018全国地勘成果通报


《通报》中的数据及全文内容,大家都可以看到。但通报背后所反映的趋势性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今天地动翼-张恒带着大家解读《通报》中的关键性数据,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1. 2018年地质勘查投入173.72亿元

    地动翼评: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510亿元,2018年全国地勘投入只相当于6年前的1/3。这6年,全国GDP从53.85万亿增加到90.03万亿,增长了2/3。这6年,城镇单位非私营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从4.68万元增加到8.25万元,增长了3/4。地勘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下滑之快触木惊心,地勘单位职工在社会经济地位中的下降亦可想而之。


  2. 矿产勘查投入92.79亿元,下降23.1%。

    地动翼评:由于矿产勘查在地勘投入中的比重超过1/2,矿产勘查的大幅下降影响着总投入的下降。2016年到2018年初,矿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矿业公司盈利极大的好转,但矿业公司盈利的好转并没有转化在矿产投入上,社会资本对矿产勘查依然冷漠。同时,过去一两年环保政策大幅收紧,许多矿产勘查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区或者生态红线内,导致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相信随着环保政策趋于稳定和矿产品价格向勘查端的转移,2019年矿产勘查投入有望继续缩小降幅或趋稳。


  3. 内蒙、新疆稳居地质勘查前二位

    地动翼评:2018年内蒙地质勘查13.86亿元、新疆20.26亿元,合计占地质勘查总量的20%。到西部去,依然是搞地质工作的首选。


  4. 钻探工作量仅625万米

    地动翼评:2018年全国钻探工作量仅625万平,2012年为2638万米,,减少了2013万米,降幅高达76.4%。1981年全国非油气钻探工作量644万米,目前尚且不足37年前的水平。钻探是地勘工作中资金投入最大的一项,降幅之巨已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5.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9.15亿元,同比增加18.3%

    地动翼评:很明显,在新时期下水文、环境、地灾等领域的工作投入在快速增加,也符合大家所认知的地质工作向大地质领域转型。相信未来这一板块的投入将继续大幅攀升。然而,由于该板块基数较低,要在整个地勘投入中占据决定性位置并改变整个地勘单位的生存现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6. 非油气探矿权共计15719个,较2017年末减少26.0%

    地动翼评:2009年,全国非油气探矿权数超过3.5万个,2011年约3.5万个,7年之后,探矿权数下降了55%。主要原因是矿产品价格下行导致投资方投资热情下降、资金链断裂无力维护矿权,特别是2017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政策的实施,极大的促使有效探矿权减少。没有了矿权,也没有了可投资的地埠。


  7. 小结

    地动翼认为,随着环保政策的逐步趋稳和矿产品价格回升后向勘查端的传导,矿产勘查板块下降空间已经不大;同时随着新兴地质领域投入的快速增加,新的地质工作动能正在酝酿。

    然而,旧的动能虽然有望止跌甚至回升,但上限已经大幅降低,新的动能尚且弱小,未来几年,全国地勘投入虽然有望回升,但不可避免仍在低位徘徊。地勘单位的生存困境一时难以改变,地勘行业人才流失恐将持续。过去6年全国地勘从业人员从59.8万下降至40万人,降幅1/3之巨,该趋势仍将持续。




在一年多之前,地动翼-张恒曾发文指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地勘业将不可逆转的处于下跌通道中”,至今我的观点并没有改变。当时文中提到了“全球范围大规模备战”和“一带一路地区全方位的工业化”是拯救地勘行业的仅有出路,但也认为可能性极小。


现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备战”似乎开始成了一个可选项! 同时,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全球市场割裂,又为中国重新启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资源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知道,1964-1980年,中国实行了长达15年的三线建设,军、重工业超常规的发展,并且资源主要依靠国内,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带动地勘投入长期处于高位。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转向轻工业,地勘投入持续下滑20年。


2019年,已经高度依赖国际资源供应的中国,突然又有了这种可能性!


首先,是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面临美国的制造,不得不启动备胎计划,芯片、操作系统等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底层产品不得不自力更生。



其次,我国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原油,突然重提自力更生,要做好短期内原油供应突然中断的准备。



再接着,商务部原副部长提出,中美经贸&战将持续30年甚至50年。这意味着高层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世界市场被割裂为以中美为核心的两大经济生态系统。

在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之下,地动翼-张恒想与诸位探讨一下地勘行业在国际市场短期中断潜在可能情况下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原油是大宗商品之王,铁矿石是非能源大宗商品之王。这两个品种中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矿产品,也是外汇消耗最多的矿产品。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金额2403亿美元,对外依存度升至70.9%;同年中国铁矿石进口9.8亿吨,进口金额780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达77.9%。


中石化、中海油原董事长傅成玉提到中国要做好原油短期内断供的准备之后,全球油价连续两天大跌,跌幅约10%;而中国的油服行业如分别 从事原油勘探、钻井、建模的贝肯能源、博迈科、惠博普、中曼石油则连续两天涨停,与国际市场正好逆势而动。



这已充分说明市场已认识到中国原油真的存在短期中断的可能性,而中国应对之道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强国内原油勘探,同时增加清洁煤利用、非常规能源的使用。受伊朗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伊原油贸易从5月份已经完全停止。


那么,油气勘探这勘探投入的大头回升将成定局。



此外,煤炭是实现原油替代和能源自主的关键一环,增加煤炭的供应也不可避免大幅增加煤炭勘探。


非油气行业勘探投入的最大一环是矿产资源投入,其中煤炭和铁矿曾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煤炭勘探达121.9亿元,2018年降为12.7亿元,2012年铁矿勘探达49.5亿元,如今下降到2.8亿元。一旦铁矿、煤炭勘探回升到原有规模,将带动地勘投入的极大爆发。


铁矿石的价格具有极高的弹性,2018年底铁矿石期货价格仅400多元/吨,2019铁矿石供应本略有过剩,但在巴西淡水河谷一矿山溃坝之后便开启了狂飙之路,同期有色金属却面临二次探底。要知道该矿山的产能仅4000万吨,仅相当于中国铁矿石进口的1/25,相当于全球铁矿石需求的1/50。小小4000万吨,扭转了全球铁矿石的供需格局。


试想一下,一旦铁矿石的短期中断的可能性发生,将极大的促使国内铁矿价格的回升,原来亏损的铁矿山几乎一夜之间可以盈利,铁矿石价格回到2008和2011年的高位甚至更高也不是不可能。国内资源的紧缺同时也刺激政策对铁矿勘探投资的支持。


就目前来看,铁矿石供应短期中断在哪些情形下可能存在呢?


第一,巴西、澳大利亚对中国断供的情形。2018年10月,巴西极右翼候选人博尔索纳罗赢得巴西总统大选,全面实行倒向美国的政策。一旦巴西追随美国外交政策,对华铁矿石供应哪怕暂停一个月也够中国喝一壶的。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国家之一,长期追随美外交政策,迎合美国家战略。尽管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最大买家,却并没有使澳大利亚变的更加亲华。澳国对华断供的可能性也不可不察 !


第二,南海等关键贸易通道被封锁的可能。众所周知,美国一直鼓吹南海所为航行自由,其实是为了它的军舰航行自由。对我南海海域多次派军舰通过,甚至进入岛礁邻海。在特总统极限施压政策之下,甚至未来中美继续转冷之下,不排除存在某种短邻性质的封锁贸易通道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挑动台湾事件或周边乱局,引起局部战争,逼迫贸易暂停的代理人局面。界时,不止是铁矿石,连同石油、进口煤炭以及其它矿产品都将受到极大影响。这几乎等同于战略摊牌的行为,尽管可能性极小,亦不得不防。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意味着国家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全方位的战略调整也将出现,加强国内资源的保障能力,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生态是两个主要策略。


因而,政策变动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议:


  1. 重启国内因环保、去产能、亏损关闭的中小矿山,给于资金支持和政策放宽;

  2. 加大对非洲等海外友好的、非传统亲美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投资和并购,保证东方不亮西方亮。

  3. 加强国内矿产资源供应和储备,大幅提高矿产资源勘探投入。


上述政策建议和政策转向不仅限于铁矿,对于其它受影响的矿种同样适用。


话虽已至此,并不意味着上述情况真的要发生。真的会有一些企业和国家冒着失去中国市场和失去中国伙伴的风险去为美国火中取栗吗?全球资源市场割裂的可能性有多大?地动翼-张恒看来,这仍然是值得怀疑的。


然而,政治路线决定经济发展战略,大气候决定小环境的生存。


随着全球政治日趋两极化,中小国家选边站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个别航道因域外大国的捣乱而中断的可能性也是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发生的。


独立自主、立足国内资源的政策选项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件,而是一个从政策工具箱里随时得以启动的“备胎”。那时,又是我地勘从业人员为国效劳的时候,国难思良将,像五十到七十年代那位重新担负起守护国家资源安全的重任,地勘行业也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诸位一定要尽力哦。

上一篇:中国1~23冶公司的来龙去脉

下一篇:陶瓷低迷形势下,原料供应商怎么办?